1.中国医药中间体及制药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预计到“十二五”末,
医药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三万亿;五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6%;医保将涉及全国十三亿人口;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医药市场。目前,医药工业占全国工业总比小于2%,这与医保已涉及全国95%人口是不相对应的。
从外部环境来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增长缓慢,发展中国家市场将迅猛增长;仿制药是很大的市场,仿制药的供应只来自几十家有规模的厂家,其中无中国企业;印度为仿制药的生产大国,中国具有追赶空间;同时大制药公司开始染指仿制药领域。
2.国际大药企近年发展放缓,主要依托并购和外包缓解经营压力
九十年代末期及本世纪初,国际大药企欣欣向荣。前十家美国药企平均纯利达25%左右,而同期其他相关企业如化工类只有约4%。期间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以避免联邦政府征税,纷纷建立或扩建研发中心。
在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扩张及高利润期后,这些企业发展放缓。主要原因是:1)不能够研制出足够多的高利润产品;2)部分产品开始或即将失去专利保护;3)企业负担开始加重(人力成本为主要因素),在职人员工资十年间增加了近80%。国外大药企面对困境的解决方案主要靠并购和外包。
3.中国医药中间体及制药业位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
中国
医药中间体及制药行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大宗原料药和特色原料药,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上半年,我国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出口额增长了5.2%,达到116亿美元,但是出口均价仅为3.79美元/公斤。我国原料药品种有45.08%的出口均价在10美元/kg以下,31.97%的原料药品种出口均价在5美元/kg以下。目前存
在的主要问题为产能过剩以及国内厂家恶性竞争。今年行业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市场需求变化和成本上升。
4.医药中间体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契机
2002年以来,仿制药增速超过整个医药市场增速,增长速度是专利药的两倍。未来五年,全球仿制药销售额以将9-12%的速度增长。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大药企缺乏新产品,国内医药中间体厂商可通过合作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同时由于国际关注度增加、行业整合等因素,竞争优势提升。同时,监管力度的加强,医改的推进也在政策上推进产业革新。
我国人口众多,城镇化、老龄化趋势明显,刚需能够拉动消费;最后,国外专利药物到期。2012年将有1390亿美元的专利药失去专利保护,给国内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5.中国医药中间体企业的主要特点
1)大多为私营企业,经营灵活,投资规模不大,大多数企业在数百万到一两千万元之间。
2)地域分布比较集中,主要以浙江台州和江苏金坛为中心。
3)随着国家对环保日益重视,企业建设环保处理设施的压力正在加大。
4)产品更新速度快,一般入市3~5年后利润率便大幅度下降,迫使企业必须不断开发新产品或改进工艺。
5)有越来越多的小型化工企业加入到生产医药中间体的行列,导致业内无序竞争日益激烈。
6)部分企业不仅生产中间体,还利用自身优势开始生产原料药。
6.中国医药中间体企业与印度企业比较
1)中国在中间体生产上具有量的优势,但利润相对较低。
2)印度在高端产品(原料药)生产上具有明显优势。
3)由于印度占领市场较早,中国产品出口不易获得市场认可;以至于有些中国企业将产品出口到印度,而后印度再通过加工包装出口到欧美。
4)由于低端产品量大,中国在环境方面将会有更大的压力,并且需要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
5)印度具有明显的语言优势。
7.相关企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研发选项,认真评估待选项目。
2)及时跟踪国外公司的最新上线品种和专利将过期的产品。
3)根据企业自身优势特点,寻找合适的品种。规模企业应从长期入手选定产品,要克服将注意力在快速目标上而忽视可持续的利润,小规模企业应抓住有技术特色的产品或有高附加值的小型产品。
4)积极应对法律法规的更高要求。
8.对国内医药中间体发展的几点建议
1)选择优势品种;2)选择市场缺口大的大宗原料药及中间体;3)升级出口结构;4)加速形成核心竞争力,避免恶性竞争;5)企业应当转变旧的思想观念;6)加强与国内外制药企业的联系,关注反倾销与贸易和技术壁垒;7)加强技术创新与储备,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8)开发生产专利将到期和专利期内医药中间体;9)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速与欧美监管机构的对接,获得FDA认证和COS或EDMF认证。
9.医药中间体产业相应于医药市场的具体对策
1)升级现有产品,开发新产品。企业可以继续保持具有良好前景的品种,如维生素类中间体、含氟药物中间体、甾体、杂环类中间体等,也可以积极开发新产品,如手性中间体的合成开发。
2)对传统的原料及中间体合成的工艺改造。近年来有机合成方法水平不断提高,传统的合成方法及工艺有极大的改造空间。同时众多中小中间体生产企业生产工艺仍用几十年前的技术,以致成本高、效率低,工期长;许多新方法、新工艺未及时得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