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院企资源 > 行业需求 > 行业产品需求

到2022年中国康复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

时间:2019-04-07 22:42:29  来源:  作者:admin
    康复医疗机构建设再次获得国家层面支持。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全科诊所和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康复护理等专业机构。而在人口老龄化加剧背景下,社会对康复医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据机构测算,到2022年中国康复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在看到机遇的情况下,社会资本也是纷纷涌入。天津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称,大医院更多地处理疑难杂症、急性病人等。急性病人进入康复期可以转诊至康复医院,能够更合理地分布与利用医疗资源。

    而在5月13日举行的泰康康复·GRS开放日暨首届泰康康复医疗发展论坛上,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兼泰康之家首席执行官刘挺军表示,如果大力发展康复医疗,就可以形成急性期在三级医院,亚急性期转到康复医院,恢复期回到社区的三级医疗体系,最终实现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康复医疗市场仅为200亿元,人均15元,仅为美国的3%。据统计,发达国家“中风”的残疾率为30%左右,而在中国,残疾率高达75%以上,主要原因就是患者缺少康复治疗环节。在我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仍然小的情况下,潜在需求却在不断扩大。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数量和占比持续提升,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38亿,占比首次突破10%;残疾人数量超过8500万人,人口占比约为6.21%;慢性病患者高达2.6亿。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康复市场规模和人均费用都还有很大差距。政策瓶颈的突破预计推动康复产业高速发展,到2022年中国康复市场将突破千亿。

    在巨大的康复需求面前,地方已经开始布局。例如,2016年,北京启动了首批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机构转型,其中包括西城区展览路医院等6家机构。今年初,北京又启动第二批向康复机构转型的6家公立医院。社会资本也纷纷进入,想要分一杯羹。康复医院凭借其盈利周期短、标准化程度高和易复制扩张等特点,同时缓解公立医疗系统看病难、看病贵的痛点,受到社会资本的青睐。在业内看来,康复医院也有助于缓解医疗费用压力。刘挺军认为,目前,医疗占GDP比重已达6%左右,每年仍在不断增长。如果医疗费用不能很好控制的话,国家压力将非常大。

    当前国家医疗费用支出一直降不下来,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亚急性治疗机构,导致患者的急性期与亚急性期治疗都挤在大医院内,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太长,床位周转率低,医疗资源紧张。在具体如何降费上,泰康之家副总裁兼医疗发展事业部总经理朱正宏表示,同样一个气管切开住在ICU,公立医院和康复医院一晚上费用差很多。这种从急性期到亚急性期的转变,前往康复医院是可以极大降低医疗费用的。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备案/许可编码号:渝ICP备11007800号 技术支持:重庆双活云计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