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院企资源 > 行业需求 > 行业产品需求

廉价救命药和“孤儿药”为何一药难求

时间:2019-04-07 22:40:10  来源:  作者:admin
    近年来,鱼精蛋白、平阳霉素、放线菌素D等“救命药”频频出现“药荒”,导致手术推迟、治疗难以为继等现象,不少患者因此错过了最佳抢救期或治疗期。另一方面,正规药品市场的紧俏则间接催生出黄牛市场、民间仿制药等乱象。

    经过查阅资料,笔者分析廉价“救命药”短缺原因如下:

    价格低廉,药厂生产亏损。

    当前,药品定价主要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基本药物全国零售指导价格,在保持生产企业合理盈利的基础上压缩不合理营销费用。通常,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药物,需要经过公开招标采购,而价格低、需求量大的药往往竞争激烈。有些药厂为中标,恶意竞争,压低价格。但又因中标价太低,无利润空间,放弃生产,导致一定时期内部分药品短缺。

    需求量少,非医院常备用药。

    像鱼精蛋白,主要存在鱼类(如鲑鱼、鳟鱼、鲱鱼等)成熟精子细胞核中作为和DNA结合的核精蛋白存在,但提取鱼类精子有季节性,便限制了原料的供应量。

    以药养医,医院首选贵药。

    实施多年“以药养医”造成医药不分家。在利益的驱动下,医院和医生可能倾向于选更贵药,间接造成便宜的药没人用。

    违约成本低。

    部分企业以超低价格中标之后,因为生产的东西无法盈利,干脆违约停止生产。

    而对于“孤儿药”,除了上述原因外,药物研发和审批同样存在门槛。首先,现阶段我国对于创新型孤儿药研发的激励机制不够,国内药企“孤儿药”研发乏力。而欧美发达国家均有不同类型的政策激励。

    其次,因为孤儿药针对的人群有限,但研发成本巨大,医药企业预期市场盈利不足,设立专门的生产线并不能使其获得足够的利润。另外,“孤儿药”的审批周期过长,可能会使得国内的上市时间晚于国外,使药企丧失占领市场的最佳时机。

    给“一药难求”开处方

    对药品短缺问题进行相关立法。例如,美国早在1983年就制定了《孤儿药品法》,对罕见病药品开发和生产提供财税鼓励。这大大促进了美国国内罕见病用药的开发和提供。目前,我国对“孤儿药”还没有统一的界定,这导致相关药物的研发和生产等能力不足。我国应该借鉴国际通用做法,给予罕见病药品以一定的政策倾斜。

    建立廉价药品补助机制。从现实看,拯救廉价药不能完全指望通过市场解决问题,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建议由国家和省、市、区卫生计生委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廉价药目录,为廉价药定点生产企业减税,同时筛选出临床用量高、价格低、生产企业少的廉价药,根据与国外同类药物差价比例以及企业生产成本等,对每一类廉价药确定政府补助比例,确保企业合理的利润率。

    进一步完善医保报销制度。医保报销的药品种类应适时进行调整,尽量避免市场没有廉价救命药的供应,而医保又没有将相应替代药品纳入报销的保障当中。

    积极推动价格较高的“孤儿药”纳入医保,并且不断建立健全针对创新型“孤儿药”研发的奖励机制,同时对于“孤儿药”建立快速审核的绿色通道。

    保证廉价药和“孤儿药”的供给是保障普通百姓的基本医疗权利,无论是医务工作者还是患者,都希望有用得起,买得到,疗效好的基本药品。(医脉通)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备案/许可编码号:渝ICP备11007800号 技术支持:重庆双活云计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