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为2.3人和5.4张,分别较2010年增长了27.8%和50%。从目前初步统计看,2017年这个数字仍在增长,看病的效率得到提高。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未来三年我国将加大预约诊疗制度的覆盖,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
2015年,我国发布进一步改善
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在2015年至2017年间,重点围绕人民群众在医院内的医疗服务需求,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改进医疗服务流程。在此背景下,随着医疗资源的上下贯通,“百姓家门口的医院”逐步成为现实。
截至目前,已安排中央投资474.8亿元支持11万个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和1000余家社会办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仅2017年便下转患者483万例次,同比增长91.2%。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增长到13000家。
国家、省、市、县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建立,22个省建立了省级远程医疗服务平台,覆盖了1800多个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实现了全覆盖。在资源下沉推进的背景下,县级医院新建了临床专科3600个,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8400家二级以上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增长近40%。
从2015年起,全国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服务流程、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行日间手术等措施减少排队次数、缩短缴费和候诊时间,4100余家医院可以为患者提供信息查询和推送服务,是三年前的四倍,有效减少了患者在医院内的重复排队缴费情况和往返医院次数。可提供移动支付结算的医疗机构达到了2777家,是三年前的三倍。“三年来门诊患者全程候诊平均时间缩短超过10分钟,有些医院缩短超过一小时;平均住院日缩短到10天以内。”
未来三年将继续在全国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加大预约诊疗制度的覆盖,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在地级市和县的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儿童救治中心。
据了解,未来将建立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形成患者有序流动、医疗资源按需调配、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分级诊疗格局。开展全国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让群众看病“少跑腿、少垫资”。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超过200个城市实行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达到100个以上。事实上,此前人社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规范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加快扩大基层定点医疗机构覆盖范围,到2018年2月底前,确保每个县区至少有一家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
据人社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在全国所有省级平台、所有统筹地区均已实现与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对接的基础上,全国跨省定点医疗机构已有8499家,90%以上的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已联接入网,超过80%的区县至少有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可以提供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服务。
截至2017年底,甘肃省异地就医全面实现与全国联网地区即时结算,已向31个省份足额拨付异地就医结算预付金5707万元,全省异地就医结算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数据显示,甘肃省共有268家定点医疗机构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257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接入全国异地就医结算平台。
同时,中央也提出,继续扩大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范围,逐步将更多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解决一亿多外出农民工和广大“双创”人员跨省异地住院费用结算问题。加快相关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对接共享和整合,大力推行医保智能审核和实时监控,并严格监管异地就医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