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诊断是一门新兴的检验医学分支学科,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人体内源性或外源性生物分子和分子体系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变化,从而为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转归提供信息决策依据。分子诊断产业链上游是原材料提供商,下游是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
进入21世纪,我国分子诊断技术快速发展,表现为高通量测序技术兴起、微滴式数字PCR崭露头角、液态活检技术获临床认可等。不过,在普及认知程度、规范化开展程度、医学检验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正因此,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仍相对有限。数据显示,2010-2014年间,我国分子诊断试剂市场规模增速维持在20%以上,而总规模不到20亿元。
我国分子诊断主要存在以下五大问题,阻碍着其进一步发展。
首先,检测主体不明确。由于个体化治疗兴起,导致个体化医学检测在众多医疗机构的医学部、病理科、、肿瘤科、妇产科、眼科,甚至中心实验室开展起来。
其次,从业人员不达标。分子诊断对标本采集、处理及质检要求高,而目前培训力度有限,造成从业人员素质难以满足所开展分子检测项目需要。
第三,质量监管不到位。分子诊断技术方法多样复杂,不利于建立统一规范的质量监督体系,因此带来了监督空白,对分子诊断的长远发展不利。
第四,LDT项目发展不足。LDT在数量、种类方面被发达国家拉开距离,主要受限于我国现有的检验项目注册审批制度和收费管理制度,从而无法满足临床诊疗日趋增长的个体化与精准化的需求。
最后,收费标准和医保政策滞后。一方面,相对于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项目收费标准制定比较滞后;另一方面,即便有明确清晰的收费标准,医保部门却未作出相应回应。两者作用下,必然影响和限制了我国分子诊断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要从多方面着手,推动分子诊断技术朝着准确、便捷、灵敏、自动化和无创性的方向发展。

我国分子诊断五大问题分析 |
时间:2019-04-07 22:17:45 来源: 作者:admin |
分子诊断是一门新兴的检验医学分支学科,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方法,研究人体内源性或外源性生物分子和分子体系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变化,从而为疾病的预防、预测、诊断、治疗和转归提供信息决策依据。分子诊断产业链上游是原材料提供商,下游是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
进入21世纪,我国分子诊断技术快速发展,表现为高通量测序技术兴起、微滴式数字PCR崭露头角、液态活检技术获临床认可等。不过,在普及认知程度、规范化开展程度、医学检验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正因此,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仍相对有限。数据显示,2010-2014年间,我国分子诊断试剂市场规模增速维持在20%以上,而总规模不到20亿元。
我国分子诊断主要存在以下五大问题,阻碍着其进一步发展。
首先,检测主体不明确。由于个体化治疗兴起,导致个体化医学检测在众多医疗机构的医学部、病理科、、肿瘤科、妇产科、眼科,甚至中心实验室开展起来。
其次,从业人员不达标。分子诊断对标本采集、处理及质检要求高,而目前培训力度有限,造成从业人员素质难以满足所开展分子检测项目需要。
第三,质量监管不到位。分子诊断技术方法多样复杂,不利于建立统一规范的质量监督体系,因此带来了监督空白,对分子诊断的长远发展不利。
第四,LDT项目发展不足。LDT在数量、种类方面被发达国家拉开距离,主要受限于我国现有的检验项目注册审批制度和收费管理制度,从而无法满足临床诊疗日趋增长的个体化与精准化的需求。
最后,收费标准和医保政策滞后。一方面,相对于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项目收费标准制定比较滞后;另一方面,即便有明确清晰的收费标准,医保部门却未作出相应回应。两者作用下,必然影响和限制了我国分子诊断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今后要从多方面着手,推动分子诊断技术朝着准确、便捷、灵敏、自动化和无创性的方向发展。
|
|
|
|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备案/许可编码号:渝ICP备11007800号
技术支持:重庆双活云计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