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新兴产业的“策源地”。面向大海,挺进深蓝,当前,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浪潮。向海洋“问药”,深挖海洋医药“富矿”,烟台勇立潮头,率先发力,全力打好海洋医药产业这张牌。2012年至2015年,烟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年均增速超过50%,是增速最快的海洋产业。2016年,烟台海洋生物医药产值超过百亿元。
生物医药掘金“蓝”海,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注入新活力。“围绕全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和实施海洋强市战略的部署,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核心,在科技研发上发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力争把海洋医药产业打造成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市食药监局局长李伟对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信心十足。
发展格局初具雏形
初夏时节,位于开发区新时代健康产业园新园区的烟台市海洋功能食品工程实验室迎来“繁忙季”。“胶原蛋白精制提取、功能食品中试转化生产和综合检测,这是实验室的三大业务,基本也是公司的主力军。以实验室为依托,公司2017年实现产值近79亿元。”烟台新时代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丽花表示,着眼于海洋医药产业,公司于2016年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共建了海洋功能食品工程实验室。
“作为市级工程实验室,各条生产线和设备都是国内顶级的。”石丽花表示,胶原蛋白肽精制提取线配置了酶解提取精制罐、过滤器、喷雾干燥塔等二十多台套先进的自动化设备,酶解程度和精度可达95%以上。功能食品中试转化生产车间能够开展提取、浓缩、湿法制粒、干燥等新产品研发课题试验,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基础试验条件与平台。
起步不算早,但潜力无限。新时代健康产业公司的发展,映射出全市海洋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市食药监局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科科长禹言青表示,在海洋医药产业普遍被重视的形势下,烟台发展格局也初步成形。在
药品领域,烟台涉及使用海洋材料生产原料药和制剂的企业共14家,2017年产值为3.4亿,利润3719万。在医疗器械领域,以虾蟹为原料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1家,年销售1000万;在保健食品领域,涉及海洋类保健食品的共有8家企业11种产品,已申请待批产品2个,年产值1000万元左右;在化妆品领域,涉及海洋类化妆品的共有3家企业,均为2017年下半年投入生产,年产值1700万元左右。在产品研发方面,全市在研新产品有5个,其中,3个一类新药、一个5类中药正在进行临床前研究、一个三类新药申报生产,2019年可批准上市。
在海洋医药产业激烈竞争的今天,作为新兴产业,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突破,上层决策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不可或缺。自去年以来,烟台围绕如何加快产业发展进行了“精准”破题。首先从产业推进机制上进行完善,设立“烟台市医养结合示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全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建立分析推进机制,设立产业专家库,定期组织行业“体检会诊”,做好产业分析调度。
在政策扶持方面,出台了《关于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建设国际生命科学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从研发生产、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平台建设、重大专项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并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和器械创新、国际国内认证、药品现代物流、医药科技平台建设、生物科技孵化器补贴等方面,制定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兑现了创新发展奖励资金。
2017年11月,烟台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烟台医药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补充意见》,从园区规划、土地供应、项目技改等15个方面对产业发展给予更大范围、更大力度的鼓励支持。“这些政策性的引领对烟台海洋医药产业发展的意义非凡,更为今后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起点打造主导产业
海洋医药的市场前景广阔,该如何发力赢得未来竞争?
“眼光和境界要高,高起点谋划布局。”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布局海洋医药产业,烟台必须站在全局的角度规划,尤其要在人才和创新、产业体系打造等方面“技高一筹”。
洋医药产业,烟台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目前,烟台正酝酿探讨设立市级层面的海洋药品研发专项支持基金或资金,对研发工作给予有力支持,充分调动企业、科研单位开发海洋药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烟台海洋资源实际情况,烟台还将组织专家对全市海洋药物开发选题及方向进行综合论证,对筛选确定的研究方向组织科研单位、企业、大学开展联合技术攻关,避免企业各自为战造成的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
在创新为先的形势下,烟台今后将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目前,烟台东诚药业集团已经建立了山东省生物多糖类药物工程实验室,具备了较强的人才队伍和科研能力,正在进行系列海洋药物的开发,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下一步,烟台将加大对此类重点实验室在资金扶持、人才引进、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高水平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专业技术平台,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