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血透患者数量逐年增加,2016年血液透析患者已经达到了44.7万人。若实际按年透析费用7.5万元计算,目前我国血透市场规模约335亿。而根据CNRDS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的血液透析中心数量为4089家,腹膜透析中心为1100家左右。据专家的预测,中国在透析比例逐渐上升之后,应该需要1万家左右的血液透析中心。
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独立血透中心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现在越来越多社会资本涌入这个细分领域,整体来看,机会多但是挑战也很大。
政策背景
国家卫生计生委2016年底发布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中指出,独立血透中心“开展血液透析服务”。
2016年底推出的标准和2014年公布的《独立血液透析中心管理规范》相比,实际上降低了血透中心的准入门槛。过去,必须要求拥有肾内科的二级以上医院才可以建立透析中心,而后来独立的血透中心只需要十公里范围以内签约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以及和三甲医院签订保证转诊的绿色通道就可以建立。
该文件还指出,独立血透中心的发展方向是“通过连锁化、集团化的规模发展,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出于安全考虑,文件要求独立血透中心与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分别建立协作关系。问题在于,公立医院是否愿意将血透中心拱手让人,对于社会力量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修改<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国家卫生计生委令第12号),确定增加血液透析中心等5类医疗机构类别,并纳入社会投资领域,将血透这一冷门细分领域推向热潮。
市场空间
由于血透治疗费用较高,能否实现医保报销是影响患者治疗意愿的一大因素。根据推算,目前我国ESRD患者人数约有200万,每年约有30万患者接受血透治疗,平均透析治疗率不足20%,低于全球平均水平37%,更是远低于欧美等国家90%的透析治疗率,发展空间清晰可见。
透析治疗较为昂贵。根据2012年《中国卫生发展绿皮书》的数据,每位血透患者每次透析费用约为500元,每年需接受约156次透析治疗,年透析治疗总费用超7.5万元。
我国的血透患者数量逐年增加,2016年血液透析患者已经达到了44.7万人。若实际按年透析费用7.5万元计算,目前我国血透市场规模约335亿。
而根据CNRDS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的血液透析中心数量为4089家,腹膜透析中心为1100家左右。据专家的预测,中国在透析比例逐渐上升之后,应该需要1万家左右的血液透析中心。
随着我国大病医保进一步扩容,2013年以来,血透治疗的报销比例不低于90%,将为血透市场的发展进一步释放能量。因此,虽然连锁经营的独立血透中心能够凭借规模化发展减少成本、降低费用,但能否加入医保及医保报销比例如何,仍将关系到患者选择。
而独立血透中心的成本主要由五部分组成:透析机、透析耗材、透析药品、人工服务、建筑成本。其实,运营独立血透中心利润低、挑战大,但门槛高、稳定性强。
在国家政策于2016年底放开之前,国内独立血透中心只有沈阳三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三生制药)、白求恩基金管理委员会、威高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威高集团)等少数几张牌照,尚处于探索阶段。更多来自于国内外的社会力量,选择通过医院共建模式进入血透服务领域。
2010年12月,山东批准了威高公司、白求恩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试点。在当时政策不明的情况下,三家民营企业通过挂靠等方式开始了第三方血透中心的试点。
透析服务从2012年才纳入大病医保,目前各地报销比例大约在70%-85%,且此前政策不允许私营资本单独设立,因此民营/外资透析中心发展缓慢,全国4000多家透析中心,90%在公立医院中。
2017年2月2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国家卫生计生委令第12号),确定增加血液透析中心等5类医疗机构类别,并纳入社会投资领域,将血透这一冷门细分领域推向热潮。
从资本在血透中心的布局来看,血透产业链上游的公司建立了一些独立血透中心,但也只是其业务线的一个小分支,一些上市公司近两三年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进展缓慢,都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血透行业在发达国家是排名第二位的医疗细分服务市场,而现在在我国市场几乎处于起步阶段。一直以来,独立血透中心发展比较缓慢,除了资质上的问题之外,还有医生资源的短缺。血透中心在场地、医生、护士等方面有严格的管理有求,这些培育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
我国之前的大多数民营血透中心采用和医院合作的模式,不仅可以解决患者资源,也可以提高品牌认可。但是未来要想往继续发展壮大,实现社区化和基层化,独立的血透中心就会大量出现。
市场空间看起来很大,但是目前,独立的血透中心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想盈利并不容易。(医药并购圈整理自健康界、动脉网、亿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