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院企资源 > 行业需求 > 行业产品需求

未来生物医药技术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

时间:2019-04-07 22:13:33  来源:  作者:admin
    最近,几个国际生物医药产业论坛得出比较一致的看法: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正处于生物医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预计2020年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业内人士和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生物制造技术及产业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重视自主创新,从技术和资金两方面着力,尽快形成追赶实力。

    数据显示,全球研制中的生物技术药物超过2200种,其中1700余种进入临床试验。生物技术药品数量的迅速增加表明,21世纪世界医药的产业化正逐步进入投资收获期,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球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生物医药产业正快速由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向高技术支柱产业发展。

    据统计,全球大型制药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在9%至18%之间,而著名生物技术公司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则在20%以上,对于纯粹的生物技术公司,研发投入比重更大。为建立全球性的生产与销售网络,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也为了获取新药或是直接掌握新技术,生物技术公司之间、生物技术公司与大型制药企业以及大型制药企业之间在全球范围内的兼并重组非常活跃。全球范围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并购和重组热潮,大大提高了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抢占市场、垄断技术、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

    资料显示,被批准的生物技术药物中有一半是通过合作的方式研制成功的。这种加强合作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战略同盟促成生物技术向产业化转化。由于大部分生物技术产品及生产技术掌握在新生的生物技术企业手中,为保持新药研发的持续性,几乎所有的制药企业都与生物技术公司结成战略联盟,由这些技术力量雄厚的专家型小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通过合作开发,获得生物药品的生产技术或生产权,这种模式成功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二是创新药品开发采用委托外包策略。为了缩短创新药品开发时间,近几年许多生物技术和制药公司开始和一些小型公司结成技术联盟,将技术性强的研究开发内容,分包给具有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完成。

    据预测,2022年全球生物药市场将达3260亿美元,迅疾发展的生物药无疑将成为极具前景和投资价值的科技领域。在资本市场,1995年至2017年,NBI(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的涨幅为1875.8%,远超过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涨幅(426.2%)。在过去22年中的13年里,NBI(纳斯达克生物技术指数)涨幅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近十年,生物技术股表现明显超出标准普尔500,其原因主要在于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开启了资本市场对生物技术股的第二次热情追捧。

    目前国内中小板和创业板对于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支持局限在产品开发进入成熟阶段,已经获得一定盈利的企业,这显然无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新兴产业的能力。境内优秀的生物医药公司大量流失海外,在我国香港地区、美国、新加坡、英国等境外交易所上市并以股权融资的境内生物医药公司市值已达2500亿美元。

    目前大多数的国内生物技术企业盈利状况并不理想,对于尚未盈利生物技术企业,对产品预期现金流进行折现是较为合理的估值方式。进一步来说,就是对产品进行专业研究,判断其未来收入峰值、预期现金流趋势,并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科学性及市场前景进行预测,因此对投资者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估值方式已经被欧美成熟资本市场及众多大药企进行授权引进项目评估时所使用。

    业内人士表示,受限于退出渠道及境外投资审批,许多初创型生物技术企业为了能够较快的IPO,纷纷选择搭建海外红筹架构,引进美元基金,以期在纳斯达克上市,因此人民币基金面临着“投不进,退不出”的尴尬境地。那么随着香港市场允许尚未盈利生物技术企业上市,并且以境内架构在香港IPO的企业中方投资者也可以在港交所退出,是否会有利于人民币基金的募集,或许是投资者下一步需要斟酌的问题。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集聚发展态势是全球趋势,其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发达国家地区持有94%以上的专利,尤其是美国占有世界近六成生物药专利。然而,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加起来的专利占有率还不足6%。

    统计显示,2016年全球销售排名前十大药品中有7个生物药,其中6个是单抗。而据权威预测,到2025年,生物药将在全球卖的最好的100个药里占据57个。这样庞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中外药企的广泛关注。目前我国在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进步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俞德超认为,要想在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一方面需要国家持续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立足长远,加快布局。

    专家表示,我国的创新药销售障碍重重。我国每年上市的创新药中,绝大部分销售业绩很差,企业很难获利,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创新乏力、仿制盛行。“创新药的研发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高技术产业,企业只有通过药品销售获得合理回报,才能有持续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备案/许可编码号:渝ICP备11007800号 技术支持:重庆双活云计算有限公司